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普洱茶的江湖从来都是这样的,但实际上,作为一名老茶客,对普洱茶的认知却是差别很大的。下面的细节可能不够准确,但比较客观、真实。

直到2004年,95%以上的云南人和几乎所有的外地茶客,都没有人认为普洱茶老茶比新茶好。当时的国家食品安全质量QS认证,要求所有的食品,包括普洱茶都要写保质期,2003年,正规厂家的普洱茶保质期写的都是10年。

普洱茶又是经过如何的转变,成为现在的模样呢?

普洱茶的早年历史

早期普洱茶的销售兵分两路,一路向北,一路向南。

向北的一路以茶砖为主,主要是进藏,少数入疆、内蒙或其他西北各省。

清末民初,勐腊产区有大量的小作坊,就是现在所说的号级茶,当时的字号都是商号,现在能看见的福元昌、宋聘号、杨聘号,可以兴、同庆号,都是那个时期的东西,也就是当时的商号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私人企业都经历了公私合营、国有化等转变形式,所以即使现在是相同的字号,也不完全与原来的字号有传承关系,很多是被后来的、具有商标意识的商家抢先注册了。

南下的一路,销往广东,通过广交会销售至香港、东南亚。

广东当地也有消费普洱茶的传统,但是喝的没有现在这么精细。因为普洱茶便宜、刮油,配上清热解毒的杭白菊,去茶楼点个虾饺、叉烧包,要壶“普菊”,才是广东人所说的“闲饮茶”。

当年广东的茶楼里卖普洱茶,都在牌子上标着价格,普洱茶会标注三年陈、五年陈、八年陈、十年陈之类,价格相差也不是很大。

当年,库存普洱茶最多的地方就是茶楼。

民国时期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大清灭亡了,不需要上供茶叶了,大小商号开始自谋生路,一直没有产生出什么有规模的茶企业。

1939年,爱国人士范和钧带领一批茶叶技工来到云南,创办佛海茶厂。开厂做茶为抗日筹集资金。当时大规模生产的基本都是红茶,因为只有红茶在当年才能卖出好价钱来,普洱茶生产并不是主项。产量不大、品种也不多,存世极少。红印、蓝印、绿印、黄印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他们以八中茶为商标,叫中茶牌,外销多称为圆茶,内销多称为七子茶。

前些年在市场上看到过“抗日纪念砖”之类的赝品实际是不存在的。

老茶在台湾流行起来之后,有一段时间普洱茶成了考据学,其中最靠谱的是陈志同写的一本普洱茶,《深邃的七子世界》,收录老茶品种最多,真伪鉴别也最靠谱。

四大茶厂的时代

解放后,孟海茶厂收归国有,成为少数不间断生产普洱茶的茶厂之一。根据可以查到的资料,年产量1000吨到2000吨不等。

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昆明茶厂、普洱茶厂一起成为云南省公司直属的4个茶厂,当时昆明茶厂的四位编号中尾号是1,即最后一位数字是1。勐海茶厂是2,下关茶厂是3,普洱茶厂是4。

以昆明茶厂产品的编号7581为例,75是配方起始年,8是配料、用料的等级,1就是厂号;一般情况下,第3位数字标称的等级指的是平均等级,因为是配方茶。

比如,勐海茶厂的7542,75是配方年份,2是茶厂的编号,4并不是指这一款茶用的是4级标准,一般来说是选5-7级茶做背茶,中间4、5级,表面都会有1、2级的嫩芽撒面,看起来会好看点。

普洱茶火起来之前,也有一些其他小茶厂的产品,大概有:黎明茶厂、大渡岗茶厂、南涧凤凰茶厂、璐西茶厂等。

下关茶厂

这个阶段产量最大的是下关茶厂,其实到现在下关茶厂一直承担了主要的边销任务。每年产量大概四五千吨起,原料主要来自无量山、哀牢山等周边片区,水准一般,但是便宜量大。

下关真正出名的茶原料大多外来。

下关茶最出名的是茶是86年的班禅紧茶,这个款做成蘑菇坨的样子,符合藏族人民的消费传统,注册的商标是宝焰牌,使用了带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的图案。1966年被停用,改成团结牌茶,仍然主要销往西藏。

1986年,当时的十世班禅大师亲自访问下关茶厂,要求恢复藏族人民喜爱的蘑菇坨的生产,并特制300件,也有人说是400件,都是用的外地的好料,世称班禅托。成为下关较早的一代名茶,

在这之后,就是2001年唛号8853的一款和2004年的南诏饼茶。

起因是1999年,大益茶厂广州代理商叶炳怀在孟海茶厂定制了一款俗称“绿大树”的产品,大受欢迎。1999年到2001年做了三年。

2001年又想继续定制另外一款,大概价格没谈拢,就把原料拉到下关来加工,后来成为下关叫得最响的一款,实际上2001年的8853还是用的勐海原料。

同样的,南诏饼茶也是号称使用了班章的原料,口碑很好。

下关茶总的来说量大、价格便宜,产品品质一般,有点类似五六线城市的房地产,在后来疯狂炒作的2007年里,最后上涨和最先下跌的都是下关茶。

2.勐海茶厂

勐海茶厂地处优质产区,可以说是名茶辈出,文革砖、73青、88青、93青、97水蓝印、绿大树,大白菜,小白菜,数都数不过来。

勐海茶厂一直以饼茶为主,甚至出了一款像7532这样的,依照当时的生产标准来看,算是跨等级的品种。

一般情况下,4、5、6、7级原料都是用来做饼茶,8、9级原料用来做250克的茶砖,所以在后来回溯当年的老茶、砖茶里面,会找到一些非常有可喝性的品种,原因就是,碰巧是古树茶。

还有一些是应港商特别要求的定制款,比如南天公司的定制,唛号是8582生茶和8592熟茶,这是因为港商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茶客好像是对中壮以上,更低等级的茶品,反而更有偏爱。

现在想来,茶客喜好的应该不是老叶子,喜欢的应该是古树茶,只不过当时在生产上没有这个概念。现在的很多倍受称颂的老茶,其实当时也是碰巧生产出来的。

那些年,西双版纳的茶厂做坨茶很少,因为那里空气湿度相对比较高,茶叶总是干不透。而下关茶厂在大理,气候比较干燥,压得厚也干得透。

因为沱茶一直是下关茶厂的主项,所以大家心目中总是认为沱茶的水平不如饼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