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最大的电子消费品代工集团富士康入驻郑州航空港区,正式开始在郑州建厂,此后10年之内,主要生产苹果手机的郑州富士康与郑州相互成就,共同铸造了一段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佳话。
但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加上美国的对华全面竞争政策,富士康终于顶不住压力,宣布将郑州园区生产苹果手机的业务逐渐搬迁到印度,主动结束了这段“蜜月期”。
消息一出,各方议论纷纷,有的人咒骂富士康眼里只有钱,有的人则为郑州经济发展的未来感到惋惜,但也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整个事情,却走向了最令人尴尬的一种发展:
就在前几天,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宣布,富士康在过去两周内在郑州工厂招募了五万人。
富士康,又回来了。
虽然郭台铭自己得意洋洋的宣布,这是因为“大陆需要我”,但是个人都知道,郭台铭这是被印度人折磨到没办法了,这才只能回来。
然而老莫发现,富士康在印度其实并不算什么“新来的”——早在2006年,富士康就在印度建立了一个工厂,为当时还如日中天的诺基亚提供代工服务,这比在河南建厂还要早4年。
但之后的诺基亚在印度遭遇了税务纠纷,再加上苹果崛起,诺基亚市场份额迅速下滑,最终连带富士康不得不关闭了在印度的工厂。
但不死心的富士康在等待数年后,于2014年再度宣布要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建立10到12个工厂和数据中心,并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而当年又恰好遇上莫迪首次出任印度总理,双方迅速一拍即合,也算是创造了一段“印度佳话”。
也就是说,富士康跑到印度,并不是2020年遭遇危机后才一拍脑袋临时想出来的,而是富士康原本全球布局战略的一部分,是有着充分准备的,不存在仓促搬家导致的准备不足的问题;郭台铭与印度总理莫迪也算是老相识,双方早已形成了合作默契,也不存在莫迪政府因为政治因素不欢迎富士康的问题。
那富士康怎么就是被逼回来了?
这是因为,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明显低估了印度的水,到底有多深。
2020年12月,也就是富士康要从河南搬到印度的传闻在国内最沸沸扬扬的时候,富士康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家工厂却好死不死发生暴力事件,上千印度工人因为对自己的工资不满,把整个厂区砸毁,还顺手抢了几千台苹果手机,导致2000万美元的直接损失,并影响了苹果iPhone12的生产。
那富士康满足了印度工人对工资的要求,事情就算完了吗?显然没有。因为印度工人的劳动水平就在那摆着,即使愿意老老实实的工作,其组装出来的苹果手机,也以良品率过低而闻名世界。
特别是在去年,富士康印度工厂生产的iPhone15,良品率居然低到惊人的50%,引发罕见的全球退货潮,气得苹果公司威胁要减少与富士康的合作。
但这还没完。虽然莫迪很欢迎与富士康的合作,但这并不等于印度的基建也做好了欢迎富士康的准备——电力供应不稳定、交通物流不畅,自打富士康踏上印度土地的那一天起,这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问题就一直困扰着郭台铭。
再到今年夏天,印度政府更是首次公开要求富士康削减其在印度北部组装厂30%的用电量,原因居然是嫌弃富士康生意太好耗电太多,给当地民众带来用电不足的困扰。
面对连赚钱都不积极的印度人,富士康还有什么继续留在印度的理由。
而反观郑州那边,事情完全是反过来的:
首先在薪资方面,据透露,富士康郑州园区给员工开出的时薪最高达到了25元,车间工人做满3个月更有高达7500元的奖金。相较于其它工厂普遍的15元时薪,富士康在待遇上就首先做到了能令员工安心。
其次在劳动力素养上,中国工人更是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一;至于基建,这在中国还算是个问题吗?
再至于政府的配合程度,在富士康第一次进驻郑州时,别说郑州市政府,就连河南省政府都在尽全力予以配合,甚至一度做到了为富士康招工成为河南乡镇干部考核指标的地步。
这样的待遇,全世界也就河南能给,富士康哪还有继续待在印度的必要。
当然富士康抬腿就走,印度总理莫迪也不可能就这么无动于衷。据多家媒体报道,8月14日,莫迪亲自会见了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与其讨论富士康在印度的投资计划。随后还在社交媒体X上贴出两人的合影,宣称“讨论的结果非常好”。
莫迪甚至认为,富士康在印度设立的iPhone工厂,以及苹果公司在印度扩大其供应链的举措,有可能帮助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升经济价值链,甚至在供应链上超越中国。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这里老莫先说一个前两个月爆出的新闻:
就在今年6月,路透社发布调查文章表示,他们发现富士康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工厂不允许已婚女性参与组装工作,即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这种问题明摆着就是富士康在当地招牌的管理层的锅,是印度人自己在歧视印度女性。对于这个问题,莫迪倒是非常重视,已经亲自要求泰米尔纳德邦提供“详细报告”,但这也是老莫想问问莫迪的:
如果你们连性别歧视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甚至需要总理亲自过问,那所谓合作议题,又从何谈起?
最后老莫还想提醒莫迪一句,富士康的发迹,靠的是给苹果代工,但如今苹果已经颓迹初显,也因此连带富士康的业绩下降——2024年第一季度,富士康总收入约合412亿美元,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大幅下滑了28.58%。
现在的富士康,必须求变,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于是早在2019年底,富士康就提出,未来三大产业分别是“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核心技术为“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通讯”。
也就是说,为这6大核心产业技术搞配套代工,就是富士康下一阶段的核心发展规划。
那么在这6大核心产业技术上,谁才是当下全球执牛耳者?
当然是中国。
老莫注意到,就在上月24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布公告,富士康将在郑州投资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其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布局电动车制造和固态电池项目。
那么莫迪总理,你在挽留富士康时,有想到过这一点吗?印度的产业界,能为富士康提供这些新兴的产业发机会吗?
老莫最后觉得,这位整天喊着用“印度制造”超越中国的莫迪总理,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用无知到天真来形容。